西環邨街坊 - 鄭逸然
近觀屠房菜欄華麗蛻變
坐在西環邨裏的小型遊樂場,Alex遙望自己住了30多年的單位。
沿著科士街的樹蔭下,一直向西走,盡頭依山而建的,是如今髹上綠色外牆、早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西環邨。轉乘兩次升降機,再繞過蜿蜒的屋邨走廊,木棉樹下,在這裏長大、如今是區內環保義工的鄭逸然Alex,望著幾個小孩在小小的遊樂場玩耍,回憶他在西環邨成長的歲月。
西環邨是香港最老的屋邨之一,1955年宣布興建,是港島第三個公共屋邨。它起初稱為「加多近街房屋計劃」,直至1958年入伙前才正式命名為「西環邨」,按地勢而規劃建築佈局,整個屋邨共有5座大廈,高度不一,其中4座走廊互通,儼如一座巨型迷宮。
「外人或許覺得很複雜,但我們住了這麼多年,覺得四通八達很方便,由一點去另一點,可以有多過一條路線,看你那天想行樓梯,抑或想轉多兩次升降機。」
1980年,Alex在西環的贊育醫院出生,大約3至4歲的時候,申請公屋多年的父母終於獲分配單位,自此遷進西環邨,一住就是30多年。眼前的遊樂場,就是他童年溜澾過不少時光的地方,雖然遊樂設施早就徹底地換過,如今的滑梯、氹氹轉,也是新的。「我記得,那時候的滑梯是用石造的,差不多有兩層高,還有一台韆鞦和搖搖板,現在都不見了。」他說,這裏唯一沒變的是長得高壯的木棉樹,「阿媽也常說:都唔知點解打風都打唔塌佢」。
從西環邨俯瞰的科士街,早年的雞檔早已消失了。
西環邨是香港島第三座公共屋邨,依山而建,自成一角。
屹立在西環邨數十年的木棉樹。
「我們還會在家門前的空地玩耍。」Alex家住北苑台三樓,對出本來是個半露天的平台空地,小時候常與姊姊和鄰居小孩在這裏打羽毛球,後來空地被建出兩個單位。「直至現在,我們鄰居之間也是互相照應的,只是不少與我一起長大的同齡鄰居已遷出,但他們的父母仍住在這裏。」
家在西環,讀書也在中西區,Alex目睹西環變遷,尤其西環過去一直沒有地鐵連接,直至2014年堅尼地城站啟用,社區改變了不少。最接近西環邨的出口位於科士街,石牆樹形成的林蔭大道,如今是文青打卡熱點,但Alex記得,小時候整條科士街都是雞欄。「西環邨的另一邊,則有屠房與菜欄,圍繞這裏的都是食物供應地點,以前一般街坊去的街巿,則在北街。」地鐵的進駐,有為生活帶來改變嗎?「我在觀塘上班,以往這裏有小巴直到觀塘,快的話10多分鐘就到達。現在因為港鐵的出現,這條小巴路線消失了,我乘鐵路到觀塘,要45分鐘。」
街道改變,交通大變,Alex坐在屋邨裏的木棉樹下,說唯有西環邨依舊美麗自然,有得選擇的話,他也會繼續留在這裏,一直住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