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光華印務 - 任偉生

留守上環  傳承印刷文化 

S20210318_152101_edited.jpg

現在位於西街的光華印務,1954年由任偉生(圖)的父親在鴨巴甸街起家。

「『光華』,就是光耀中華的意思吧。」

有近70年歷史的光華印務,在上環印刷業最旺盛的時代一路走來,曾經以把中華印刷歷史延續後世為宏願,如今印刷業逐步走向夕陽,但第二代傳人任偉生依然身體力行,推廣印刷文化,把上環的歷史繼續寫下去。

時間回到1947年,任偉生說,父親任朝光在鄉下原本是農夫,當年來港後,因為有叔輩在印刷公司工作,於是順理成章入行,在砵甸乍街打工。後來僱主生意不好,遣散員工,父親決定自立門戶,1954年,光華印務在鴨巴甸街開業,附近一帶的印務業成行成巿。

4年後,任偉生出生,在6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,年紀小小就開始到舖面幫忙,起初每天放學後,就做做跑腿、到附近的鑄字廠買字粒,後來開始學習手藝。第一步就是要學數紙張,當年訂單數量以千計,一疊發票印好以後,要分成100張為一本做人手訂裝,像「人肉摩打手」般,天天用黃頁電話簿練習。「每一抹5頁,20下一稍移,100張就算一本。一千張的訂單不花數分鐘就釘裝完畢。」任偉生一邊示範,一邊解釋行內人的秘技。學藝數年後,他便開始做更多操作上的業務,兄弟姊妹分工,「姐姐心思比較細膩,負責做排版,我則負責印刷」。

光華不久後搬至華賢坊西,任偉生記得,那時候行家之間並不敵對,甚至是很好的鄰里關係,店舖關門後,左鄰右里就在店外的街道上打麻將。

 

1983年後,光華再從華賢坊西搬到西街,至今也近40年。80年代,是印刷業的黃金年代,光華的業務主要為「碎件」,「即是替商業公司印刷信封、信紙、發票等,雖是零零碎碎,但勝在寫字樓業務長做長有,我們也有很多熟客」。

S20210318_140914_edited.jpg

光華現在仍保留了當年活版印刷用的字粒。

DSC07900_edited.jpg

店裏的月曆牌,印有「光華印務公司」字樣。

DSC07897_edited.jpg

近年任偉生積極推廣印務文化,舉辦活字印刷工作坊,反應熱烈。

在鼎盛的年頭,中上環一帶共有200多間與印刷相關的公司,「做盒子印字的,賣洋紙,賣油墨,鑄字行,做信封的,『啤盒』的,燙金的,做電版的」。時至今日,不少店舖已關閉或搬走,但若在城皇街附近一帶遊走,仍會發現不少印刷歷史殘留在社區的足跡,例如大門深鎖的印務公司招牌仍高掛「達明印務」,或者通花鐵閘有「宏記印務公司」的字樣。不過,任偉生說,如今的街道今非昔比,街上陸續有新店舖進駐,也開始各家自掃門前雪。

 

任偉生回想,印刷工業開始走下坡,是大約回歸前後的事。「無關政治,那是因為電腦開始普及,同時有集團式的印刷公司出現。」現在,光華店裏仍存放著活字印刷機與部分字粒,但只維持有限度的印刷工作,任偉生花更多時間在舉辦活字印刷工作坊、推廣印刷文化,還有透過社區導賞推廣上環印刷業歷史,用不同形式身體力行,繼續把印刷事業發揚光大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