鐵皮海味檔主 - 陳氏夫婦
三十年海味街歲月
合興號在西營盤經營已有30多年,路經海味街總會看到老闆和老闆娘身影。老闆和老闆娘有各自「打躉」位置,老闆常常站在鐵皮檔內,老闆娘則習慣坐在檔口前。
「我哋做呢行,乞兒身,皇帝口。」
合興號海味雜貨老闆如此形容。
來到西營盤海味街,一陣香氣撲鼻而至,充斥整條電車路,天天身處其中的他,身上也散發海味香,彷彿透露着身世。
老闆陳先生經營鐵皮檔,一身平實打扮,賣的卻不乏名貴貨色,像各式各樣的海參、花膠、瑤柱等,大半生在海味業打轉,對貨品瞭若指掌,舌頭自能輕易分辨品質是優是劣。
合興號位於梅芳街街口,經營已30多年,是海味街上少有的鐵皮檔。當年海味街相比現在興旺多了,滿街店舖分門別類,賣海味的、賣鹹魚的、賣臘腸的、賣鹹料雜貨的⋯⋯來到今天,屹立超過30年的老字號已寥寥可數。
老闆年輕時從內地來港投靠親戚,在附近的海味店打工,日間討個生活,晚上睡在舖頭,誰知在此結識了鄰舖的「太子女」。這裏的街坊鄰里關係特別好,關店後也會聚在一起打麻將,老闆娘陳太笑說:「嗰時你哋教我打咋喎!」二人婚後接手親戚生意,由樓上舖做起,後來轉到這個鐵皮檔經營。頂手接下鐵皮檔的年頭,正是兩人的小女兒出生不久,檔口與家庭,早就彼此緊扣連繫。
合興號初時除了賣海味,也賣鹹料雜貨和批發,供應食材給酒樓和員工飯堂。所以現時來到合興號,仍會看見招牌寫着「專營罐頭糧油福食發客」,福食是員工伙食,發客就是批發的意思。那是夫妻二人最辛勞的日子,在檔口對面租個單位做貨倉,一家四口就住在其中一間房。每天清晨,老闆會先到上環的南北行買貨,到8時多回來開舖,小店空間有限,每天重新把貨品羅列也花上好些時間,又再趕緊出門送貨。
老闆主外,老闆娘則留守在檔口,一邊看舖一邊看顧年小的兒女。「嗰時個女讀幼稚園,湊咗佢番嚟,搵個冬菇盒就擺佢喺度瞓覺。」賣鹹魚的鄰里看到,閒時也就來幫忙照料,當作自己的女兒一般。說到此時,老闆娘旁邊正好放着兩個冬菇紙箱,我們想像當年小女孩睡在箱裏的畫面都笑作一團,這些點滴,都是他們曾為生活打拼的印記。二人每天6時起床,工作到晚上11、12時,回到家還要為生意結算。
開舖、收舖,看似日日如是,但海味行業一直在變。八九十年代「魚翅撈飯」,做生意的拍心口買一兩圍酒席是平常事,傳統家庭過時過節以海味入饌,又會買大包小包回鄉探親。時代變遷,買海味的客人愈來愈少。「𠵱家後生嘅,你哋識唔識發海參嚟煲吖?」去年受疫情影響,晚市禁堂食逼着人們回家做飯,帶旺了海味街,時近年尾難得出現水泄不通的景象。
「永遠花無百日紅。」
老闆說。
在這3呎乘6呎的鐵皮檔,好天曬、落雨淋,二人一手一腳養大了兒女。現在老闆換個心態,把開店當作晨運一般,慢慢把貨品端出來,安頓好,安坐在此細看街上風景人物,間中電車駛過,街坊經過打兩句招呼,對老闆來說,也就是辛苦得來的回報。
合興號位於於梅芳街街口,坐在鐵皮檔前可看到整條海味街、電車路風景。老闆笑說,有時看到人們要追車上班,生活匆匆忙忙,便想到自己能安坐於這個小檔口也是一種幸福。
小店貨品款式多元化,在此可找到不同等級、產地的花膠和海參。
除了名貴海味,也可找到魚乾、蝦米、魷魚等親民食材,豐儉由人。例如小魚乾也有多種款式,圖中為丁香魚乾,雪白分明。